张维良
著名笛、箫、壎演奏家、教育家、作曲家、中国音乐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、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竹笛学会会长、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、中国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。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、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、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主任。
2015年荣获北京市“高层次创新人才教学名师奖;2014年荣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; 2011年荣获北京市“教学名师”称号;2010年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;2010年荣获国家教育部优秀“民族器乐教学团队”带头人称号。
2010年荣获文化部全国民族器乐作品创作比赛《花泣》优秀奖;2008年担任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音乐创作。2003年创作的《竹梦》音乐荣获文化部全国舞蹈大赛音乐创作一等奖;2002年古筝与电子音乐《沧浪秋吟》荣获中央电视台“新光奖”一等奖;2002年荣获北京市“德艺双馨”奖;2001年舞蹈《缘》荣获俄罗斯世界舞蹈大赛金奖(担任音乐创作);2000年舞蹈《庭院深深》荣获中国电视舞蹈比赛一等奖(担任音乐创作);1987年出版中国第一张激光唱片《箫的世界》(CCD8701)并获中国金唱片奖;笛子独奏曲《南韵》荣获全国第六届器乐创作比赛三等奖;1987、2009、2011年在全国江南丝竹比赛中连续三届荣获一等奖;1982年文化部全国民族器乐比赛(笛子组)荣获第一名。
曾在英国皇家音乐厅举办三次独奏音乐会,与法国里昂电子音乐中心合作和研究电子音乐制作,曾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和林肯音乐厅、伦敦巴比肯音乐厅、意大利米兰威尔第音乐厅、巴黎梅西安音乐厅、维也纳金色大厅、卢森堡音乐厅、埃及开罗歌剧院、香港大会堂、香港文化中心以及台湾国家音乐厅等举办音乐会,出访欧亚美非数十国举办音乐会。
发表专著:《竹笛艺术研究》、《中国竹笛教程》四册。论文:《中国笛乐文化发展的透视》、《张维良谈中国音乐发展》、《关于艺术院校改革的思考》——等十余篇在国家一级报刊上发表。
出版唱片:《箫的世界》《张维良的吹管艺术》《花泣》《殇》《别梦》《喜相逢》《问情》《天幻箫音》《问天》《醉笛》《茶雨》《红叶》《茶禅一味》《茶诗》《牧民新歌》《蝴蝶梦》《鹰之恋》《行云流水》《渔舟唱晚》《莽原》《圆梦》《箫的叙说》等。创作的各类作品120余部。
中国竹笛乐团
中国竹笛乐团隶属于中国音乐学院笛箫艺术研究中心,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竹笛艺术表演发展的需要,不断提升竹笛创作和表演水平。
中国竹笛乐团,是为从事竹笛乐器的表演、创作以及理论研究的实践基地。尤其鼓励优秀的年轻演奏家,能够在竹笛器乐创作和表演领域不断创新、提升才能。
这个平台上,不同风格、流派特征的竹笛演奏家,都可以展示才艺、彰显其观念;不同风格的作曲家,在竹笛创作领域中,利用这个平台,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。欢迎从事理论的、表演的优秀音乐家,能以其研究成果支持竹笛乐团的实践,不断总结、探索竹笛艺术发展的经验、规律,以及不同风格、流派的特点,以此促进竹笛与更广泛的国内外音乐家进行交流。
竹笛乐器自古以来一直作为戏曲伴奏和乐队领奏,独奏形式在20世纪中叶才形成。老一辈笛家冯子存、刘管乐、赵松庭和陆春龄等,将竹笛艺术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。在不同时代、不同的区域,也形成了多种风格的竹笛作品,特别是近、当代以来,创作、改编的的笛曲作品,在竹笛乐团的建设方面还是空白,尤其是多声部进行还处在萌芽阶段,竹笛乐团将在此作出大胆的探索与尝试,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风格的多样化方面,可谓是五彩缤纷。中国竹笛器乐,正是在继承和创新两端保持必要的张力而不断发展的历史。
中国竹笛乐团以前瞻的眼光,立足当代,谋求发展。意在不断拓宽竹笛器乐的创作、表现空间,从东方美学的角度,对创作、表演的风格特色进行合理的审视,同时提炼和归纳器乐演奏和技能训练的经验,使竹笛器乐的发展不断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,在新的时代探寻竹笛器乐合奏形式的多种可能性。
《湖景》——为十支竹笛而作 世界首演(2018) 梁雷 曲
《斑驳》——为箫、大笛、古筝与竹笛乐团而作 世界首演(2018) 杨青 曲
《流水行云》——为八支竹笛、古筝、二胡、琵琶与颤音琴而作 世界首演(2018) 张维良 曲
《寒渡》——为十支竹笛、古筝、琵琶与打击乐而作 世界首演(2018) 高平 曲
《水的光影》——六支竹笛、琵琶、古筝、二胡与颤音琴 世界首演(2018) 乔尔·霍夫曼 曲
《小曲三首》 世界首演(2018) 崔权 曲
吃魚
喝茶
捞莼菜
《浪淘沙》——古筝与八支竹笛 潮州音乐 杨青编曲
《雾凇》——为女声、古筝、颤音琴和八支竹笛而作 (2018)张维良曲